第两百八十一章 宇宙(五)_这个吞金兽不好养
言情小说 > 这个吞金兽不好养 > 第两百八十一章 宇宙(五)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两百八十一章 宇宙(五)

  数学的本质是什么,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认识,直觉主义者、形式主义者和逻辑主义者各有各的解释,数学自身的出生的问题都没有解决,更不可能去说明物理现象的本质。

  从佛家的角度来看,世界是虚幻不实的。

  但是,这个世界如此鲜活而真实,怎么可能是虚幻的呢?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虚幻的世界的产生呢?佛经中说,我们是因为无明,产生分别心,又因分别心,产生执著念。

  分别心产生了幻象,而我们执著于幻象,因此我们就以虚幻的世界为真,从而迷失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在佛家的观念里,无明是现象世界生成在逻辑上的原因。所谓无明,即是指没有智慧,迷失了本心。

  而分别念,是现象世界生成的直接原因。

  大家都是由于分别心而产生了幻象,那为什么我们自己一点都没有察觉呢?

  佛说,那是因为分别心太过细微,而我们的意识太过粗放。

  因为我们的意识是由连续不断的念头组成,我们每个人在安静沉思的时候,可以自己审视自己的念头生起和消逝,有时候,一个念头起来,我们的心思就随着这个念头而去,从而产生了更多的念头。

  而这个不间断的念头在我们的脑海中起起落落,就组成了一幅连续而动态的画卷。

  所以我们误以为我们的思维是连续的,其实我们只要安静的进行内视,就可以发现念头与念头之间是存在间隔的。

  有个著名的哲学家,禅修大师克里希那穆提在其著作《最初和最终的自由》中写道:“如果你非常仔细的察看,你会看见,尽管反应,即思想的运动,看起来如此迅速,但是,念头之间是有缝隙的,在两个念头之间存在着间隔。”

  分别的念头我们在安静时就可以察觉,但是,念头又是由更细微的分别念组成,细微的分别念还由更加细微的生灭所组成。

  所以这样的生灭就不是一般状况下可以察觉到的。按照佛经的记载,一弹指含二十瞬,一瞬含二十念,一念含九十刹那,一刹那含九百生灭。

  而在华严经中,记载了佛与弥勒菩萨的对话:“佛告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举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此识教化非无识也。”

  在这段对话中,弥勒菩萨说,一弹指之间,就有三百二十兆个细微的念头。

  但是实际上,佛经中涉及到的数字概念都是方便说,无非是表达生灭心的细微而已。

  为了帮助理解,我们也是可以把分别心划分为三个层次:最粗的级别为分别觉,其次为分别念,最细微的称为分别识,也就是佛法中的生灭。

  我们把这三个层次分别对应于时钟的时针、分针和秒针。假如我们的分别心处在时针的层次,我们只能察觉到时针的运动,如果分别心处在分针的层次,那我们可以察觉到时针和分针的运动但察觉不到秒针的运动。如果分别心处在秒针的层次,那么时针、分针和秒针的运动我们都能察觉到。

  相应的,佛法说,我们普通人都处在分别觉的层次上,也就是时针的层次,更细微的分别念和分别识我们察觉不到。

  那么普通人要怎样才能察觉到最细微的生灭呢?

  佛经里说,要修炼到八地菩萨以上才可以。

  由于这样细微的分别识,现象世界得以生成。我们把现象世界认为是真实的世界,是因为我们无法分辨最细微的分别识,因此看不出现象世界的生灭性。

  分别识以极快的速度生灭。

  我们再来看光量子,光是一份一份发出的,两份光子之间有一个间隔,如果用佛家生灭的观点来看,这难道不是一种生灭吗?

  一份光子是生,间隔表示灭,没错!

  这正是佛学与科学的共通之处!

  要知道所谓的光,按照佛学观点,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分别识生灭所产生的幻象,而光传播的速度,正是对应于分别识生灭的速度!

  这个原理,可以通过我们在影院中看电影的情形来理解。

  电影的画面其实是一帧帧静止的画面所组成,我们所看到的连续的电影画面,其实是我们自己分别识所产生的错觉,在电影播放时,两帧画面之间是有一个很小的时间间隔的,这个时间间隔大约是二十四分之一秒,我们无法察觉到这种间隔,因此,电影画面看起来就是生动而连续的。

  而电影播放的速度,正是对应于电影画面帧的切换频率,当切换频率越快,电影播放的速度也越快,当切换频率恒定,电影的播放速度也就恒定不变。

  由于我们每个人分别识生灭的速度都一样,所以光速相对我们每个观测者来说都是恒定不变的。

  这样,从佛学的原理来看相对论的光速不变前提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我们继续以这样的思路来探究。

  很容易明白,所谓普朗克时间,就是分别识从生到灭的间隔,而普朗克空间,就是在这一个短暂的生灭中分别识所产生的虚幻的最小空间单位。

  而为什么小于普朗克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对于科学来说是个禁区,从佛学理论则很容易解释:虚拟的四维时空幻象本身就是建筑在一个个连续不断生灭的分别识之上,想要用虚拟时空中的要素去探索建筑该时空的基元之间的缝隙,这是本末倒置的行为,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是,想用一把钢尺去测量钢尺上两个铁原子间的距离,当然是不可能的。

  我们再看相对论中的第二个原理——相对性原理。

  对于相对论所阐释的相对性原理,从佛学角度同样可以很好的理解。在佛家看来,我们每个人眼中的现象世界,都是因无明分别念建构而成。

  因此,我们每一个观测者就是一个独立的系统,每个人所观测到的一切现象,都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观测,也都有自己的时间、空间、质量、能量等等量度,只不过大家的量度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相似的,所以,看起来现象世界似乎有着客观的标准和量度。

  然而,本质上说,并没有一个能够独立于观察者之外的所谓客观世界。如果有这样的世界,必然会有统一的时间、空间等等相同的量度单位,然而相对论效应的证实已经否定了有一套客观量度单位的说法。

  那么,从佛学的角度,能否对相对论中的“钟慢尺缩”等效应进行符合逻辑的解读呢?

  谷泐/span要对“钟慢尺缩”效应进行解读,首先要对时间、空间的概念进行解析。

  我们生活在时间与空间之中,可是要对时间和空间来下个精确的定义,却几乎是不可能的。

  公元前二世纪的《淮南子》一书曾对时空作了一个不是定义的定义:“上下四方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宇,即是上下四方的空间;宙,即是过去未来的时间。

  每个思维正常的人当然明白什么是上下四方,什么是古往今来,但是,这只是时空的描述,并不是时空的本质。

  我们也许会认为钟表上秒针“滴答滴答”着转动的,就是时间,也可能认为春去秋来,花开花落的就是时间。但这一切,只不过是时间的表象而已。

  那么,时间、空间的本质含义到底是什么呢?

  看看我们用来记时的单位就会明白,时间只是对运动和变化的量度。

  我们把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所需的时间定义为一年,把地球自转一圈所需的时间定义为一天。再把一天24等分,每一份定义为一小时。同样的,继续等分下去,可以得到一分钟和一秒钟的时间概念。

  我们生存的这个宇宙,大到天体、星系,小到原子、分子,无不处在不停歇的运动当中。

  为了描述和量度这些运动,时间概念自然应运而生。归根结底,时间只是运动和变化的量度,或者说是一种人为的约定。

  我们可以假设,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包括星球、日月、空气、分子、原子等等一切的一切突然停滞,此时还会有时间概念吗?有人会说,就算这一切停滞了,我们还有思维啊,还是会产生时间观念啊!

  这样的说法即对也不对,如果我们还有思维,的确还会有时间观念,但是我们的思维是不是一种运动呢?

  从物理层面上来看,思维与运动是相关的。

  现代脑神经科学发现,人脑思维的时候脑神经会产生相当于一节5号电池百万分之一的微小电波。

  这一现象说明,构成神经细胞的原子的外层电子发生了吸收或放出能量的现象,而这种能量以能量的最小单位光子或虚光子的形式出现。

  也就是说,人的思维与电子吸收或释放光量子的行为相关。一般成年人在平静的清醒状态时,大脑脑电波主要表现为α波,读作阿尔法波,这种波的频率约为八到十三赫兹,即一秒中发生八到十三次振荡。

  如果在睡眠时,思维较不活跃,脑电波的频率会逐渐下降,一般深度睡眠时的频率约为每秒钟四次左右。

  也就是说,我们在睡眠时意识仍然在运作,只不过比清醒时大大减少,约为清醒时的三分之一左右。

  以上是从科学的观点来分析,如果从佛家的角度来看,运动不仅是与思维相关而已,运动本身就是无明分别而产生的幻象。

  设想,我们能感知到运动,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感知到了差异,这种感知到差异的性质,就是佛家所说的分别。

  例如,我们判断一个小球发生了移动,一定是因为我们识别出其位置发生了变化,前一位置与后一位置必须能够相区别,如果前后位置无法区分,我们将无从判断运动是否发生。

  这种能够被区分的性质,就是佛家所说的分别。产生了分别,运动的概念随即产生。

  有了运动的概念,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也同时产生。有相续的分别,就产生了先后的时间概念,而分别的结果,就产生了空间的概念。

  从佛学上来看,所谓的“人”其实是一种境界,由于大家是“人”,所以大家的分别识速度相同,所以大家会有相同的时间和空间概念,也即是说,对于“人”这个境界来说,光速是恒定的。

  但是,如果境界改变,分别识的快慢也会有变化,相应的,“光速”、“时间”、“空间”等概念也会相应的变化。

  比如说,从佛家的观点来看,人通过禅修可以控制自己的分别识速度,使自己的分别识变慢。

  所以,当人进入深入的禅定状态中时,对于修习禅定的“人”来说,时间会变慢。

  在《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十七卷中,记载了当代禅学大师虚云老和尚的一则故事:

  虚云老和尚是当代禅宗的祖师,有相当的禅定功夫。他常常打坐,一坐就是十天半个月,出定后觉得才几分钟。

  我们知道虚云老和尚生活很清苦,有一年过年时,他在自己的小茅篷里煮芋头,一边煮,一边打坐。

  有人到茅篷来看老和尚,向他拜年,看到他入定,就拿引磬在他耳朵边敲,请老和尚出定。出定后看到有人来,老和尚就说:“你们来得正好,我刚刚煮芋头,大家一起吃。”

  结果一看,芋头都长毛了。

  他们说:“年早就过了。”

  老和尚说:“不会吧!我觉得才十几分钟。”

  他在定中感觉十几分钟,实际上过了二十多天。

  虚云老和尚常常一入定就是很多天,类似这样的事情很多。

  以上故事所描述的情况,其实任何一位修习禅定的人都能够切身体会得到。

  在禅定中所体会到的时间变慢,是确确实实的变慢,并不是因错觉而引起的。

  因为在禅定中,人的所有机能都以变慢的时间来运作,因此,即使十天半月不吃东西,一样不会觉得饿,身体也不会有任何损伤。

  请收藏本站:https://www.yq2.cc。言情小说手机版:https://m.yq2.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